动力电池回收“生存战”白热化
“前四批总共才88家企业,第五批就新增68家。其中,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更不可思议的是今年刚成立的。这一些企业是不是真的具备入围实力?”拿着最新一批企业名单,某业内专家反复看了几遍,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虑。
上述业内专家所说的企业名单,是指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五批)。这一企业名单被业内形象地称为“白名单”,入选名单的企业将以行业“正规军”身份从事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工作。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白名单企业大幅扩容,既反映出加速电池回收再利用需求的迫切性,又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放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的30%—40%,是整车中最有价值的系统。一般来说,车辆使用5—8年,电池容量低于80%,就要步入退役行列。退役电池可降级用于备电、两轮车、小型储能等场景。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破碎提炼出锂、钴、镍等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循环利用。
随着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的来临,解决其回收利用问题愈发迫切。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出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利用企业。与此同时,基于处理成本高、管控难度大等原因,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大量电池流入小商户、小作坊等“黑市”。
从2018年开始,工信部陆续发布了四批企业名单,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批名单是公司数最多的一批,包括45家梯次利用企业、20家再生利用企业、3家综合利用企业。其中,瑞浦兰钧、多氟多、中车时代等有名的公司拟入选。
“进入白名单,不仅是一种官方认可,更是参与废旧动力电池招标的入围门槛。”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白名单制度对企业技术、环保和安全生产有较高要求,并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规范管理,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显著。
“市场对入选白名单的需求较为强烈。我们预计新一批名单会增加30-40家企业,但是没有想到会增加这么多。”杨林介绍,第五批白名单公布后,白名单公司数将扩容至156家。总的来看,广东、江西、湖南的白名单公司数位列第一梯队,共57家,占全国总量的36.5%,而山西、黑龙江、新疆等7个省区还没实现白名单零的突破。
“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有白名单企业。比如,西北地区目前的退役动力电池数量还不多,可以缓一缓、等一等。要在全国有序布局。”北京赛德美董事长赵小勇同样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第五批白名单企业扩容数量过多、过快,远超行业预期。“数量过多恐失去示范意义,我认为,每批次10家企业较为合适。”
《中国能源报》记者发现,第五批入选企业名单中,有多家企业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甚至是在今年一季度刚刚成立。而电池回收过程复杂,涉及机械、冶金、化学等多个领域,这一些企业短时间之内能否达到门槛要求,也引发市场热议。
“通常,征求意见的白名单每年11月发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当年4月之前,企业就要完成申报,并通过当地的环评、安评,光申请材料就有厚厚一沓,申请难度很大。事实上,很多企业准备两三年都评不上。”上述业内专家坦言,我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多处于示范阶段,开展梯次产品认证要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为依据,但目前三项标准都存在缺失。“连标准都没有,如何确保评审的客观准确?在再生利用申报方面,行业出现了一些辅导机构,专门帮企业达标,但辅导费用高达几十万元。不付一笔辅导费,可能一时半会还真进不去。”
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白名单制度建立之初就明确对列入公告名单的公司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从公告名单中撤销,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但在执行层面并没有落实。“有些企业纳入白名单两三年了,并没有按原计划从事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相关工作,应该予以退出处理。”
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营业范围含“动力电池回收”内容,仅在1年内成立的企业就超过5万家。赵小勇坦言,大部分企业是“挂羊头卖狗肉”,营业范围添加了电池回收,实际上干的是矿料加工,或打着电池回收的旗号去融资。真正以回收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并不多。
针对市场的质疑,《中国能源报》记者致电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人员表示,第五批企业名单经过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查等程序,目前还在征求意见,若有异议,可以投诉或举报。
事实上,白名单企业扩容,相当程度上放大且加剧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生存困境。
2022年,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飙升,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60万元/吨,带动钴、镍、碳酸锂等材料回收价格上涨,甚至出现退役电池“废料”比新货价格高的奇特现象。大好行情下,回收电池企业纷纷大量囤货。但今年,碳酸锂价格急转直下、剧烈震荡,一再跌破行业预期。“在价格高位囤的货,现在每拆解出售一吨就亏损一吨。”杨林坦言,保守估计,80%以上的电池回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退役电池量会越来越大。但现阶段,实际退役电池尚未达到一定规模,电池回收企业普遍面临‘吃不饱’的问题。”赵小勇指出,整车厂公开或非公开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招标,价高者得已是常态,参与招标企业数量增多,价格挤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白名单企业跟非白名单企业要打架、争电池,白名单企业内部也要‘抢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池回收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定价模式较为混乱,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对于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走势,市场普遍持有“看空”态度,预计2024年价格或进一步下跌至10万元/吨,甚至8万元/吨。这也让生存焦虑在行业内持续弥漫。
“考虑到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风险,现在回收企业收货都很谨慎,观望态势明显。市场上回收退役电池活跃度显著降低,很多企业已经出现减产、停产,甚至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市场现状。”杨林坦言,电池材料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如果再持续下去,对电池回收行业而言,将是一场浩劫。
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看似是一个末端问题,实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退役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果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要充分认识到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杨林指出,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车企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生产者应该付回收成本。而实际操作中,车企通过拍卖方式出售废旧电池,不但不付出成本,还能从中赚取收益,在碳酸锂价格暴跌的情况下,相当于将风险转移给回收利用企业,十分不公平。而事实上在部分国家,回收企业收购退役电池,不但不需要支付费用,还能获取一定的处理费。
基于上述情况,杨林认为,在碳酸锂价格暴跌、行业生死攸关的时刻,“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不合理。他建议主管部门给予规范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补贴奖励。同时,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查处产业哄抬价格、不当竞争行为,维持材料价格稳定。“不能让企业都倒闭了。”
可喜的是,相关问题已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给予线月,深圳市发改委明确,鼓励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对纳入白名单的企业示范项目,按照经核定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福建省也明确给予一次性奖励;荆门市还提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动力蓄电池给予补贴50元,支持和鼓励企业壮大产能,扩大规模。
白名单制度是我国做大做强退役电池综合利用的有益探索。“制度设计和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严把申请门槛,增加审核认证的透明度,不要变相成为企业负担。”业内专家表示,要切实发挥白名单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回收渠道,加快标准制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沉着应对,向技术要效益。”赵小勇指出,电池回收行业是一片“蓝海”,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构建持续的竞争力,有团队和资金,不断完善和扩大供货渠道。“如果看好这个赛道,没必要都亲自下场,可以投资扶持一些有技术、有渠道的优秀企业。”
“前四批总共才88家企业,第五批就新增68家。其中,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甚至还有今年刚成立的。这些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入围实力?”拿着最新一批企业名单,某业内专家反复看了几遍,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虑。
上述业内专家所说的企业名单,是指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五批)。这一企业名单被业内形象地称为“白名单”,入选名单的企业将以行业“正规军”身份从事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企业大幅扩容,既反映出加速电池回收再利用需求的迫切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的30%—40%,是整车中最有价值的系统。一般来说,车辆使用5—8年,电池容量低于80%,就要步入退役行列。退役电池可降级用于备电、两轮车、小型储能等场景。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破碎提炼出锂、钴、镍等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循环利用。
随着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的来临,解决其回收利用问题愈发迫切。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出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利用企业。与此同时,基于处理成本高、管控难度大等原因,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大量电池流入小商户、小作坊等“黑市”。
从2018年开始,工信部陆续发布了四批企业名单,引导产业发展。第五批名单是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批,包括45家梯次利用企业、20家再生利用企业、3家综合利用企业。其中,瑞浦兰钧、多氟多、中车时代等知名企业拟入选。
“进入白名单,不仅是一种官方认可,更是参与废旧动力电池招标的入围门槛。”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白名单制度对企业技术、环保和安全生产有较高要求,并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规范管理,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显著。
“市场对入选白名单的需求较为强烈。我们预计新一批名单会增加30-40家企业,但没想到会增加这么多。”杨林介绍,第五批白名单公布后,白名单企业数量将扩容至156家。整体来看,广东、江西、湖南的白名单企业数量位列第一梯队,共57家,占全国总量的36.5%,而山西、黑龙江、新疆等7个省区还没实现白名单零的突破。
“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有白名单企业。比如,西北地区目前的退役动力电池数量还不多,可以缓一缓、等一等。要在全国有序布局。”北京赛德美董事长赵小勇同样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第五批白名单企业扩容数量过多、过快,远超行业预期。“数量过多恐失去示范意义,我认为,每批次10家企业较为合适。”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第五批入选企业名单中,有多家企业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甚至是在今年一季度刚刚成立。而电池回收过程复杂,涉及机械、冶金、化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短时间内能否达到门槛要求,也引发市场热议。
“通常,征求意见的白名单每年11月发布,这意味着,当年4月之前,企业就要完成申报,并通过当地的环评、安评,光申请材料就有厚厚一沓,申请难度很大。事实上,很多企业准备两三年都评不上。”上述业内专家坦言,我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多处于示范阶段,开展梯次产品认证要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为依据,但目前三项标准都存在缺失。“连标准都没有,如何确保评审的客观准确?在再生利用申报方面,行业出现了一些辅导机构,专门帮助企业达标,但辅导费用高达几十万元。不付一笔辅导费,可能一时半会还真进不去。”
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白名单制度建立之初就明确对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从公告名单中撤销,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但在执行层面并没有落实。“有些企业纳入白名单两三年了,并没有按原计划从事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相关工作,应该予以退出处理。”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经营范围含“动力电池回收”内容,仅在1年内成立的企业就超过5万家。赵小勇坦言,大部分企业是“挂羊头卖狗肉”,经营范围添加了电池回收,实际上干的是矿料加工,或打着电池回收的旗号去融资。真正以回收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并不多。
针对市场的质疑,《中国能源报》记者致电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的人说,第五批企业名单经过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查等程序,目前还在征求意见,若有异议,可以投诉或举报。
事实上,白名单企业扩容,相当程度上放大且加剧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生存困境。
2022年,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大飙升,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60万元/吨,带动钴、镍、碳酸锂等材料回收价格持续上涨,甚至会出现退役电池“废料”比新货价格高的奇特现象。大好行情下,回收电池企业纷纷大量囤货。但今年,碳酸锂价格急转直下、剧烈震荡,一再跌破行业预期。“在价格高位囤的货,现在每拆解出售一吨就亏损一吨。”杨林坦言,保守估计,80%以上的电池回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退役电池量会慢慢的大。但现阶段,实际退役电池尚未达到一定规模,电池回收企业普遍面临‘吃不饱’的问题。”赵小勇指出,整车厂公开或非公开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招标,价高者得已是常态,参与招标公司数增多,价格挤压、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白名单企业跟非白名单企业要打架、争电池,白名单企业内部也要‘抢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池回收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定价模式较为混乱,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对于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趋势,市场普遍持有“看空”态度,预计2024年价格或进一步下跌至10万元/吨,甚至8万元/吨。这也让生存焦虑在行业内持续弥漫。
“考虑到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风险,现在回收企业收货都很谨慎,观望态势明显。市场上回收退役电池活跃度明显降低,很多企业已然浮现减产、停产,还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市场现状。”杨林坦言,电池材料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如果再持续下去,对电池回收行业而言,将是一场浩劫。
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看似是一个末端问题,实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退役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到处乱丢或处理不当,会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要充分认识到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杨林指出,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车企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生产者应该付回收成本。而真实的操作中,车企通过拍卖方式出售废旧电池,不但不付出成本,还能从中赚取收益,在碳酸锂价格暴跌的情况下,相当于将风险转移给回收利用企业,十分不公平。而事实上在部分国家,回收企业收购退役电池,不但不需要支付费用,还能获取一定的处理费。
基于上面讲述的情况,杨林认为,在碳酸锂价格暴跌、行业生死攸关的时刻,“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不合理。他建议主管部门给予规范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补贴奖励。同时,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查处产业哄抬价格、不当竞争行为,维持材料价格稳定。“不能让企业都倒闭了。”
可喜的是,有关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给予线月,深圳市发改委明确,鼓励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对纳入白名单的企业示范项目,按照经核定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福建省也明确给予一次性奖励;荆门市还提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动力蓄电池给予补贴50元,支持和鼓励企业壮大产能,扩大规模。
白名单制度是我国做大做强退役电池综合利用的有益探索。“制度设计和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严把申请门槛,增加审核认证的透明度,不要变相成为企业负担。”业内专家这样认为,要切实发挥白名单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回收渠道,加快标准制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沉着应对,向技术要效益。”赵小勇指出,电池回收行业是一片“蓝海”,但真正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构建持续的竞争力,有团队和资金,逐渐完备和扩大供货渠道。“如果看好这个赛道,没必要都亲自下场,可以投资扶持一些有技术、有渠道的优秀企业。”